者沙層厚、保水保肥力均差;後者表土薄、酸性重,腐植質少,皆不宜耕作,故島上農作僅宜價值較低之耐旱性雜糧:如高粱、玉米、花生、蕃薯,耕稼少嘉禾。
由於四面環海,淺灘深澳,魚蝦貝介類滋生,濱海居民乃討生計於大海中,然因漁業資源有限,兼且幅員狹窄,地力貧脊,雨量稀少,農產不豐,只有少量之雜糧與蔬菜。居民乃遠渡重洋,謀生異域,或移居台澎,或遠適南洋,金門華僑足跡遍佈東南亞各邦,人口總數達二十餘萬之眾,自古就有「僑鄉」之稱。十數年來,政府致力於農作品種之引進與改良,農業生產量大增;並積極從事經濟林及果樹裁培推廣,尤其在造林綠化工作上,執行相當澈底,全島一遍綠意盎然,益增古意。
金門,一個曾經在歷史上因為屢次勝利戰役而赫赫有名的自由聖地,是中華民國政府所轄的島縣,屏障著台灣與澎湖,也是自由世界在太平洋上的反共前哨。
金門為一群島地形,位於東經 118度24分,北緯24度27分,西隔廈門灣與中國大陸福建省的廈門島相對,東隔台灣海峽與台灣相距約150浬。金門島群包括金門、烈嶼(又稱小金門)、大膽、二膽等15個島嶼,其中 3個島嶼屬於中國大陸,扣除後總面積為150.46平方公里。
亞熱帶季風型氣候的金門,每年9月至翌年4月東北季風強勁,年平均氣溫約攝氏21度,酷熱與嚴寒的天候較少出現。金門屬丘陵地形,主由花崗片麻岩構成,東島海拔 253公尺之太武山為最高點,發源於此的涓涓細流,匯流入數個人工開鑿的湖泊,除提供灌溉飲用外,也為金門地區增添幾許秀麗景致。
金門舊名「浯州」、「仙洲」,由於孤懸海中,每為海盜倭寇肆虐之所,直到明太祖洪武二十年(西元 887年),始於島上構築城池以防禦倭寇侵擾,依其形勢「固若金湯,雄鎮海門」而取名為「金門城」,從此乃以「金門」為名。
金門以戰地觀光聞名,除了豐富的古蹟、蒼鬱清新的國家公園,與昔日戰備碉堡坑道等豐富旅遊資源,現又增添海釣與觀光船環島等旅遊方式,來這裡享受另類遊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