嘉義原名諸羅,明天啟2(1622)年,福建漳州人顏思齊率人自笨港(今雲林北港與嘉義新港一帶)登陸開墾,可謂台灣最古老的漢民聚落之一。清乾隆51(1786)年,林爽文起義,諸羅軍民全力守城,事後清廷為嘉許當地軍民之義舉,遂將諸羅改名為嘉義,至今嘉義市義民廟內尚保留此段史蹟。北迴歸線通過本省嘉義與花蓮兩縣,在嘉義水上鄉下寮村設有一紀念碑(位置在東經 120度24分46秒50,北緯23度27分04秒51)。
深受這樣的地理環境所影響;若以今縱貫南北的高速公路為一區隔,嘉義市恰在中央形成樞紐,東邊山區以林牧業為主,民風內歛保守;而西邊平原海岸區則以農漁鹽為生計,民情較開放;但是同為嘉義人,其在生活當中要與大自然環境氣候對抗,普遍擁有一種堅忍強悍的性格。而且各方生產豐富,自日據後,平原地區因嘉南大圳造成,農田灌溉充足,多數旱田變成膏壤,產米驟增。布袋石有魚塭養殖,沿海漁民以捕撈為生。至於近山一帶,豬、牛羊畜養頗多,山上並種有生產竹筍、金針、木耳等特殊山產。
嘉義縣的地域多為平原、丘陵、山區、濱海,有得天獨厚的農林漁牧成就,惟絕大多數以務農為主,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份。這裡有舉世知名的阿里山、台灣森林火車、多少傳奇的街道、布袋鹽田、遼闊的糖業生產、東石港漁鮮、龍舟 等等,形成「林木文化」、「農業文化」、「漁鹽文化」、「古城文化」……在這種環境下,詩文、書畫、民俗、技藝等文化活動,從萌芽、茁壯、成長、盛況到沒落,期許再奮勵,著實就是大嘉義的整個史實記載,也是台灣開發史上燦爛的一頁。
此外享譽國際的阿里山風景區也在嘉義縣境內,區內是檜木林區,千年以上的神木在此也可看見,乘坐登山小火車還可遊覽整片林區,穿梭在大自然的懷抱當中,而祝山日出,展現了山林之間的雲霧及晨光的燦爛之美;瑞里風景區的溪谷山嶺之美也是另一種新奇的感受。往海邊行,布袋沿海一望無垠的白色鹽田,在陽光的照射下晶瑩動人,這樣美好的景色,只有你親自到臨嘉義才能完全體會感受。